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骶骨肿瘤的分区切除与重建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骶骨肿瘤按其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重建方式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88年2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43例骶骨肿瘤患者,按肿瘤侵及部位(即上段骶骨、骶髂关节及骶髂关节水平向外的髂骨是否被破坏)对骶骨肿瘤进行分区切除并重建,相应的手术及重建方式包括单纯切除、钢针加塑形骨水泥(CPC)重建骶骨、钢板螺钉固定或骶骨螺钉固定重建骶髂关节、不同长度的Luque棒或髂骨棒加钢丝缠扎或TSRH或Isola或CGWS腰椎骨盆内固定。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3例,切口皮肤边缘坏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随访1-17年,平均75个月,43例患者中39例(90.7%)术后疼痛得到缓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低到术后3.4分(P〈0.01)。1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11例术后症状改善,3例无改善。20例行自体和或异体植骨的患者术后1年16例获得骨性融合。3例脊索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年因复发而进行1次或多次手术,其中有5例和1例骨髓瘤、1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17-50个月因肺部和全身转移死亡。发生断棒2例,均再次手术更换断棒。结论:按肿瘤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达到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组织和维持脊柱及骨盆稳定性的目的.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研究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有较高的假体松动率,大大地影响了假体的远期疗效。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能否依靠股骨假体的生物固定作用减少假体松动率的发生?目的:观察无柄解剖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特征对年轻患者髋关节置换后的效果,并以5年随访客观数据评价。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对象:选择2001-01/05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15例髋关节疾患患者(17髋),男8例,女7例,患者手术时年龄21~49岁,平均(37.8±9.8)岁。手术适应症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髋)、创伤性关节炎(4髋)、骨性关节炎(3髋)、发育不良引起的骨性关节炎(3髋)。所有患者术前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新型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为钻铬钥合金铸件,由上海复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国药管械(试)字2002第3040397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460799号。方法:对15例(17髋)髋关节疾患患者进行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后第1年间隔6个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共5年,随访包括功能评价及X线评价。①功能评价:采用Harris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满分为100分,总分≥80分为优,≥60分为良,≥40分为可,差<40分;记录疼痛缓解情况、侧卧于手术侧的能力、附加手术、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髋关节的脱位情况等。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0-10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②X射线评价:手术前后拍摄标准的骨盆平片,记录按Busse分类的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按Ficat分类的术前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级、假体的插入角度以及对侧的颈干角、按Buergi分类的X线透亮带、按Brooker分类的异位骨化分级。③对术后不良事件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必要时给予翻修手术。主要观察指标:5年随访患者相关情况分析:①假体的插入角度、对侧的颈干角。②X线透亮带及异位骨化分级结果。③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术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级。④翻修手术情况、不良事件及并发症。⑤术后综合功能效果:疼痛缓解情况(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侧卧于手术侧的能力、附加手术、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髋关节的脱位情况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结果:纳入15例患者,1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失访,14例均获得5年随访。①患者术后功能评价结果:术后随访第5年,13例(15髋)患者髋关节仍在原位,其中11例患者(84.6%,11/13)疼痛减轻或消失,12例(92.3%,12/13)患者愿意再次手术,10例(76.9%,10/13)患者可以侧卧于手术侧;Harris平均分为(72±19.6)分,不同的疾病之间的Harris记分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2.6±2.2)分,不同的疾病组之间的髋关节疼痛没有明显差别(P>0.05);9例(69.2%,9/13)不需要疼痛治疗,2例(15.4%,2/13)偶尔需要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止痛,2例(15.4%,2/13)长期需要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止痛。②患者X射线评价结果: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情况:1髋有1度的退行性改变,3髋有2度的退行性改变,6髋有3度的退行性改变。术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级情况:7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4个处于3期,3个处于4期。术后随访第5年,1例患者有X射线透亮区,由于透亮区范围较小,进展不迅速,临床症状不严重,没有进行翻修;术后6个月非手术侧的颈干角是(135.2±6.8)°,手术侧的插入角是(132.2±6.5)°。1例患者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进行了内翻去旋转截骨本次手术后的插入角是120°。假体插入角在125°-140°之间的患者髋关节疼痛较其他患者减轻。异位骨化分级情况是:3髋有异位骨化,其中1髋有1度的异位骨化,1髋有2度的异位骨化,1髋有3度的异位骨化。③翻修手术情况:1例(5.9%,1/17)患者因术后的疼痛没有缓解而进行了翻修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发现股骨近断骨质保存完好,翻修时使用有柄的假体比较容易。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④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有1例患者(5.9%,1/17)出现了髋关节脱位,其他并发症有大转子滑囊炎1例、伤口瘘管1例、血肿1例。结论:①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提供了股骨假体的生物固定,从而可以有效地固定假体和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②由于近段股骨干未受干扰,方便了翻修手术。③年轻患者置换术后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肖增明  詹新立  李世德  Cui  Q  Wang  G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216-219,F0003
背景:对于中晚期(Ficat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髋臼基本完好的患者,单纯股骨头表面置换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股骨假体位置、下沉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但假体位置、下沉对半髋表面置换术疗效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目的:观察钻铬合金半髋表面置换对中晚期(Ficat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髋臼基本完好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并分析疗效与股骨假体柄干角、下沉的关系.评估计算机辅助X射平片分析对假体失败的预测价值. 设计:病例分析.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 对象:选择1997—06/2002—07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中晚期(Ficat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半髋表面置换患者41例(48髋),患者手术时的年龄29-49岁,平均(37±9)岁,其中男30例.女11例:其中FloatⅢ期35髋.FicatⅣ期13髋.髋臼均相对正常。所有患者病变部位病理检查均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①于术前和随访时采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步行、功能、活动进行评分,每一项记分为1~10分.10分为最佳。优.35~40分.好29~34分,一般22-28分.差〈22分。术后评分为随访时评分平均值。②运用计算机辅助的EBRA—FCA法,在术后骨盆的X射线平片上测量股骨假体的柄干角、下沉.并对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与股骨假体的柄干角、下沉的关系进行分析。③采用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2个月开始第1次随访.每年随访1次,共随访8年。④两组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做方差齐性检验)。在对临床结果的析因分析(post hoc analysis)基础上,比值比(odds ratio)分析用来确定假  相似文献   
4.
异位骨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健  劳山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281-3283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非骨化组织中有新生骨的形成,它不同于转移性钙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HO形成的是成熟的板层状骨.通常分成两大类:一类为获得性HO,常见的有创伤、手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烧伤等引起的HO,这一类在临床工作最为常见,亦是本文阐述的重点;另一类为遗传相关性HO,如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FOP),这是一种罕见的与遗传密切相关的全身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病[1].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近年来应用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治疗骨不愈合的研究近况,探讨这种微创骨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5-01/2005-12相关骨不连、骨诱导,注射型材料、骨修复的文献,检索词“fracturenonunion,boneinduction,carrier,percutancous”,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94-10/2004-10相关可注射型的骨修复材料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骨不连;骨诱导;载体”,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骨诱导材料,骨不连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骨不连与骨诱导。②经皮注射型材料,成骨方法。排除标准:①骨感染、骨良恶性肿瘤。②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综合:可注射型的骨修复材料广泛应用于临床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治疗,具有简单、经济、有效、并发症少的特点。其中,自体骨髓及复合物可以通过基质细胞的分化和骨基质的合成,促进骨愈合。骨形成蛋白及复合物作为一种高效诱导成骨因子,可以作用于间充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使其转化为软骨和骨细胞,具有良好的骨诱导特性。磷酸钙骨水泥及复合物作为一种骨传导材料,常作为骨诱导剂的缓释载体,形成复合生物活性材料,使其既具有骨传导能力,又具有骨诱导能力,明显提高了骨缺损的修复效果。骨基质、骨基质胶、胶原(主要是Ⅰ型胶原)及复合物具有传导成骨及诱导成骨的双重性能,如与其他力学性能较好的材料联合应用可望取得更好的效果。实验室研究已经证实成纤维细胞的成骨潜能,而多种骨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具有更好的促进成骨效果。但临床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还存在着因子来源、费用及其免疫反应和副作用等问题。金葡菌作为一种毛细血管增殖剂,能刺激毛细血管向骨折端长入,近年已广泛运用于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治疗。而脐血和胎盘注射液在促进成骨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可注射性骨修复材料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固定方式,并进一步研究解决注射材料的有效性,持续性,载体的选择以及移植部位异位骨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背景:下颈椎椎体转移癌会破坏颈椎的稳定性并导致颈髓的压迫,这类患者常需手术治疗.目的:观察前方入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重建及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椎体转移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06/2007-0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下颈椎椎体转移癌患者30例,均采用前方入路行病灶清除、钛网植骨重建及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以Frankel评分衡量脊髓损伤情况,椎X射线片检查内固定物位置情况,部分患者行MRI检查局部复发及脊髓减压情况.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90~150 min,出血量100~600 mL.手术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中有3例患者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末次随访中,9例患者由Frankel D级恢复到E级.随访中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提示经前方入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重建及钛板置入内固定是治疗下颈椎椎体转移癌的有效方法,具有病灶清除彻底、脊柱稳定性恢复好、患者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新化疗方案的成熟,骨肿瘤5年生存率明显升高,膝关节肿瘤保肢手术已替代截肢术,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的:比较膝关节肿瘤保肢手术采用单纯铰链型与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的临床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病例来自1999-06/2006-03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病科.对象: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病科收治的膝关节骨肿瘤患者72例,排除失访9例,余63例中男35例,女28例,年龄15~58岁,平均31岁.其中采用单纯铰链型假体置换40例,采用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23例.方法:胫骨上端肿瘤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根据Ennecking外科手术切除原则,按最佳边界切除肿瘤.单纯铰链式假体铰链关节复位后置螺栓,调整关节松紧度后锁定;可旋转式放置高分子聚乙烯衬垫,安装关节旋转轴.股骨下端肿瘤瘤段切除假体置换切口起自大腿内侧沿股内侧肌后缘下行,止于胫骨上端髌韧带内侧,按最佳边界切除肿瘤.单纯铰链式假体铰链关节复位后置螺栓,调整关节松紧度后锁定;可旋转式放置高分子聚乙烯衬垫,安装关节旋转轴.主要观察指标:按MSTS膝关节评分标准、ambulation scores、关节屈伸度及感染、复发、置换时间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63例患者随访时间9个月~8年.①单纯铰链型假体置换组:置换时间(2.663±0.336)h,复发5例,转移死亡3例,感染2例.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组:置换时间(2.572±0.288)h,复发3例,转移死亡2例,感染2例.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组1例置换后发生旋转轴聚乙烯轴套断裂关节脱位,再次手术更换轴套后未再出现并发症,两组无假体松动病例.②去除复发及转移病例,余50例进行功能评估,两组MST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mbulation scores各个单项及总分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组均高于单纯铰链型假体置换组(P<0.05).③两组术后膝关节伸直角度均能达到或接近0°,单纯铰链型假体置换组屈曲度(119.375z±17.490)°,与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组(125.000±15.34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60). 结论:①旋转铰链型假体在置换后功能方面优于单纯铰链型假体.②按ambulation scores标准,膝关节功能方面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组优于单纯铰链型假体置换组,而MSTS评分未能体现,因此ambulation scores在评价膝关节保肢术后功能方面更敏感和适用.③在置换时间、置换后临床屈伸功能及并发症方面单纯铰链型与旋转铰链型假体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应用异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较多,但其可引起免疫反应.由于胚胎细胞具有较低的抗原性和较强的增殖能力,期望其能为组织工程研究与应用开辟新的载体材料.目的采用兔胚胎软骨细胞培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并对其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试验室.材料孕4周新西兰大白兔1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5 kg .方法实验于2000-12/2002-06在广西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试验室完成.在成兔股骨内侧髁作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采用生物蛋白胶与胚胎软骨细胞相混后,植入兔膝关节实验性软骨缺损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或单纯用生物蛋白胶移植修补,分别于术后4,8,12周观察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情况,并按改良Pineda方法对其进行组织学评分,标准为细胞形态、基质染色、表面平整、软骨厚度、宿主结合5项,0分表示正常,分值越高表示改变越严重.主要观察指标①兔膝关节标本大体观察结果.②兔膝关节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③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计分结果.④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区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结果2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膝关节标本大体观察结果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缺损区颜色接近正常软骨,质韧弹性好,与周围软骨界限消失;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与未处理组始终未愈合,但创面略小,有白色纤维组织充填.②兔膝关节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优势组织为透明样软骨,深方为骨组织,表面略凸或平整,基质着色正常,与周围软骨完全结合分界不清,组织中未发现淋巴细胞浸润;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与未处理组为纤维组织,部分有残留明显的凹陷性瘢痕,与周围组织接合或部分接合.③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计分结果按改良自Pineda方法,12周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评分显著低于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和未处理组[(0.50±0.76),(7.88±1.13),(8.13±1.36)分,P<0.05],而单纯用纤维蛋白封闭剂修补组在4周与未处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8,12周则无差异.④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区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周时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完全修复8膝,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不完全修复1膝,未修复7膝,未处理组未修复8膝.结论胚胎软骨细胞移植组所产生的修复组织接近正常软骨组织,明显优于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和未处理组,该方法作为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对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争议多集中在小切口术野有限,是否会增加股骨颈骨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目的: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比较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完全随机对照试验,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1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1001例患者。资料分析显示,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在医源性神经损伤、髋臼杯外展角、股骨柄内翻和外翻发生率、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再次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亚组分析表明:所有后侧入路的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组在髋臼杯外展角、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和再次手术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后外侧入路的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组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系统的固定效果。方法:16只成年波尔山羊,随机分成4组,即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钢板固定组(A组),前路未塑形Orion钢板固定组(B组),前路塑形Orion钢板固定组(C组),单纯植骨组(D组),对A、B、C组行T3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内固定术,D组行T3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术。于术后3个月行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结果:A、B、C组山羊均存活,D组山羊因麻醉意外死亡1只。存活山羊均未出现与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术后3个月影像学融合效果:A组均Ⅰ级融合;B组Ⅰ级融合1只,Ⅱ级融合3只;C组Ⅰ级融合2只,Ⅱ级融合2只;D组Ⅱ级融合2只,Ⅲ级融合1只。组织学融合效果:A组Ⅰ级融合3只,Ⅱ级融合1只;B组Ⅰ级融合2只,Ⅱ级融合2只,Ⅲ级融合1只;C组Ⅰ级融合1只,Ⅱ级融合2只,Ⅲ级融合1只;D组Ⅲ级融合2只,Ⅳ级融合1只。A组优于B、C、D组(P<0.05),B、C组优于D组(P<0.05),B组与C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系统在山羊胸椎次全切除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安全、可靠,融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